财政部贵州监管局:多维发力 提升重点绩效评价工作质效
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。贵州监管局坚持高站位谋划、高标准推进、高质量落实,多维发力形成了一套覆盖事前、事中、事后的全链条监管体系,扎实推进重点绩效评价工作,有效提升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效益。
一、以深学细悟为先导,扎牢绩效管理根基
一是紧扣评价目标,做好充分准备。由局领导带头,认真组织评价工作组学习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》等文件精神,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和评价要点。统筹监管工作,选派骨干力量联合编组,明确职责分工,细化工作流程,确保责任到人、任务到岗,为高标准开展评价工作奠定坚实基础。二是深耕政策研习,统一评价口径。组织评价工作组学习研讨资金、项目等相关管理制度,针对评价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难点、疑点等,积极向上级部门请示,为科学评价、精准评价、客观评价提供政策支撑,切实提高评价工作精准性、规范性。三是细化工作方案,科学合理选点。在吃透文件精神、摸清区域特点的基础上,结合资金占比、项目类型等因素,科学选取部分区县作为现场评价对象。同时,细化工作方案,明确评价范围、时间节点、实施路径、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,为后续评价工作点亮“引路灯”,全面、系统、有序推进重点绩效评价工作。
二、以统筹谋划为引擎,激发绩效管理动能
一是精心组织实施,打通信息沟通堵点。加强与省级财政、行业管理部门及项目所在市县的纵横交错交流沟通。建立“三级联动”沟通机制,在省级层面,与财政、行业管理部门同步绩效评价进度、协调跨部门政策衔接;在市县层面,提前要求项目所在市县对照评价指标准备相关印证资料;在现场层面,针对资料缺失、口径疑问等问题,实现当日反馈、次日闭环,切实压实责任、形成合力,保障现场绩效评价工作顺畅高效。二是紧盯关键环节,推进穿透式评价落地。严格遵循“资金跟着项目走、监管跟着资金走”的原则,全流程穿透资金流与项目流。资金流方面,从财政拨付凭证溯源至项目实施主体账户,追溯资金从拨付到使用的具体路径;项目流方面,聚焦项目申报、实施、管理、运维等各个环节,全面梳理项目进展和成效,综合考量资金使用效果。三是坚持实事求是,严把评价质量关口。紧扣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规则,结合现场核查掌握的“第一手”情况,实行标准化评分与差异化调整相结合,逐项进行独立、客观、公正评分。建立“三核实”机制,对关键指标和存疑问题,同步核实书面材料、现场痕迹、调查问卷,经集体研判后确认评分,确保评价依据充分、有据可查。
三、以闭环管理为保障,提升评价工作质效
一是深化以评促改,提升工作质效。牢固树立“发现问题不是终点,整改落实才是关键”的理念。针对评价发现的问题和不足,深入剖析问题根源,督促被评价单位制定整改方案,压实整改主体责任,明确整改时限,持续跟踪整改进展和实际效果,确保问题立行立改、真改实改、取得实效。同时,引导资金使用单位树牢“花钱必问效、无效必问责”的绩效管理理念。二是积极建言献策,助力科学决策。聚焦评价过程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和行业运行管理薄弱环节,结合行业特点和地方实际,深入开展专题调研,从完善政策细则和优化管理流程等层面入手,广泛征集基层部门、市场主体的意见和建议,为完善行业管理制度、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。三是推动长效监管融合,健全治理体系。着力做好绩效评价“后半篇文章”,将绩效评价发现问题作为转移支付常态化监督工作关注重点,与财政日常监管、专项检查等工作有效衔接,构建“评价、整改、监管、提升”的全链条闭环机制。督促相关部门以评价发现问题为切入点,举一反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,推动评价成果转化为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和项目综合效益的强大动力。
中国公众信息网摘编:亓荃鹏 |